威纶通触摸屏应用分享,如何根据变量状态切换画面,威纶触摸屏的画面切换功能, 基础的是使用功能键,如下图所示,我们可以选择切换基本窗口画面、公共窗口画面、出窗口画面,然后选择需要切换画面的编号。这是手动设置进入某个画面的方法,而且需要设置特定按钮进入,不能根据变量自动切换。想要根据变量状态自动切换画面,需要触摸屏的plc控制功能。触摸屏PLC控制功能如下,在元件中点击PLC控制,新增一个功能,控制类型选择为切换基本窗口,可以是触摸屏上的变量地址控制,也可以是PLC上的变量地址控制,变量数据位字类型,切换的画面的编号就是右边的窗口编号。
废旧电缆利用方法
1.手工剥皮法:该法采用人工进行剥皮,效率低、成本高,而且工人的操作环境较差;
2.焚烧法:焚烧法是一种传统的方法,使废线缆的塑料皮燃烧,然后其中的铜,但产生的烟气污染极为严重,同时 ,在焚烧过程中铜线的表面严重氧化,降低了金属率,该法已经被各国严格禁止;
3.机械剥皮法:采用线缆剥皮机进行,该法仍需要人工操作,属半机械化,劳动强度大,效率低,而且只适用粗径线缆;
4.化学法:化学法废线缆技术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提出的,一些 曾进行研究,我国在“八五”期间也进行过研究。该法有一个的缺点是产生的废液无法,对环境有较大的影响,故很少采用;
5.冷冻法:该法也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提出的,采用液氮制冷剂,使废线缆在极低的温度下变脆,然后经过破碎和震动,使塑料皮与铜线段分离,我国在“八五”期间也曾经立项研究,但此法的缺点是成本高,难以进行工业化的生产
安徽安庆淘汰的旧设备汽车数线估价电力电缆的使用————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1879年,美国发明家t.a.爱迪生在铜棒上包绕黄麻并将其穿入铁管内,然后填充沥青混合物制成电缆。他将此电缆敷设于纽约,创了地下输电。次年,英国人卡伦德发明沥青浸渍纸绝缘电力电缆。1889年,英国人s.z.费兰梯在伦敦与德特福德之间敷设了 千伏电缆网。电力电缆得到越来越广的应用。1911年,德国敷设成60千伏高压电缆,始了高压电缆的发展。1913年,德国人m.霍希施泰特研制成分相屏蔽电缆,改善了电缆内部电场分布,消除了绝缘表面的正切应力,成为电力电缆发展中的里程碑。1952年,瑞典在北部发电厂敷设了380千伏超高压电缆,实现了超高压电缆的应用。
PLC系统中使用的模拟量有两种,一种是模拟电压,一种是模拟电流,模拟电压 常见,用的也 多。模拟电压一般是0~10V,并联相等,长距离传输时容易受干扰,一般用在OEM设备中。模拟电流一般是4~20mA,串联相等,抗干扰能力强,dcs系统中一般都使用模拟电流。首先,我们先要用传感器测量我们所需要的参数, A,现在很多传感器都是自带变送器的,直接就输出模拟量,建议大家在项目中选用此种类型的传感器图二某压力传感器手册如图二所示,是某压力关的选型手册,红色圆圈部分是它的量程0~250公斤,再看黄色荧光笔部分,此型号的传感器是模拟电流输出,也就是此款传感器将0~250公斤的压力线性转换成了4~20mA的电流,当我们检测到12mA的电流时,就表示压力是125公斤,依此类推。关于该本体二级管的特性,在规格书中应该有规格说明的。但请大家注意,是二极管而不是稳压管,不要被稳压管的图形搞晕了。第二种情况,注意,是肖特基二极管,图中标注的符号也不对。有些元件有这样集成的情况,且在其参数表中一定有相关方面的参数说明,即:肖特基二极管的电压电流参数,大家在识别元件时应该注意相关的参数另外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标示的场效应管击穿区的稳压管特征。当然,作为生产厂商,他们对场效应管的这种特性是不会任何保障承诺的。一般要求在鼠笼型电机的功率超过变压器额定功率的10%时就要采用星三角启动。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有时电机功率为11KW就需要星三角启动,如额定功率11KW的风机在启动时电流为7-9倍(100A左右),按正常配置的热继电器根本启动不了(关风门也没用),热继电器配太大又无法起到保护电机的作用,所以建议采用星三角启动。星三角启动的使用条件当负载对电动机启动力矩无严格要求又要限制电动机启动电流且电机满足380V/Δ接线条件才能采用星三角启动方法;该方法是:在电机启动时将电机接成星型接线,当电机启动成功后再将电机改接成三角型接线(通过双投关迅速切换);因电机启动电流与电源电压成正比,此时电网的启动电流只有全电压启动电流的1/3。把这些简答的逻辑关掌握好后,可以尝试模拟量的控制,这时候光靠PLC基本单元是不行的了,还需要添加AD\DA模块, 常见的就是变频器频率的调节,模拟量信号一般是直流的,有0-20v的,0-20ma的,学会模拟量和数字量的转换,温度传感器的温度数据的采集,这时候需要掌握一些简单的四则运算以及浮点运算,数据传送指令等数据。后面就是伺服、步进电机的学习,这时候你要掌握的就是一些高速的输入输出,高速的概念指的是不再受PLC周期扫描的影响,编码器的高速输入,能够采集到高速脉冲计数,转换成位移信号或者电机转速的计算,学习一些指令,脉冲输出去控制步进、伺服电机,明白中断的概念。”事故发生的过程是这样的:配电箱总关合闸、控制裸露线头的关事故时合闸变压器接线端火线未接、带电的裸露线头死者在攀爬时下颌触碰带电导线线头触电死亡。关未分闸、带电的裸露线头、人员攀爬时触碰带电导线线头、老电工冰凉的遗体、悲伤的亲人……勾勒出一幅令人心疼的人间惨剧。我们不禁反问,从接到维修指令到具体检修,这么多环节,竟层层失效,究竟是为什么?如果把以上导致触电事故的因素用连锁的多米诺骨牌来描述的话,那么只要能移去中间的一块骨牌,那该起触电事故或许不会发生:如果作业者能辨识出带电作业误碰触电风险,能切断电源,停电作业,或许悲剧可以避免;如果老电工安全防护用品使用到位,监护人员监护到位,或许鲜活的生命不会消逝;如果各个环节的责任人员,能严格执行规程制度,按规程规矩事、拒绝违章,或许触电风险完全可以预防。